而自己现在的实力和后世新中国,在有相当充足的外援的情况之下,举全国之力打的那场局部战争根本无法相比,最起码补充兵员一项就无法相比,更何况还有兵员素质与指挥员能力方面,而后世苏军的武器虽然是要收费的,但是无论是价格还是交付速度和付款方式,都是相当有优惠的,甚至可以说是先提货,后付账,而且大多数的时候,这帐也是先挂着的。

        就算整个打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來看,当时的国民党军与现在的日军相比,军兵种的协同能力与装备、火力依旧是不在一个档次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即便是号称全美械装备的第一王牌七十四军与新一军,炮兵实力与眼下一个日军师团相比才勉强持平,而这种装备在**中不过才四五个军。

        除了自动火器以及通讯设备因为有步话机,而占据一定的优势之外,装备,尤其是一次性的火力投放密度,其装备的十二门美制一零五榴弹炮、五十四门七五山炮与可以随时调动大量配属的一百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兵参战,并野山炮兵齐全的日军一个师团还无法相比。

        日军虽说作战基本单位是师团,但其在作战的时候,总是大量的加强重炮以及**炮兵参战,加上日军每个师团本身的几十门山野炮和榴弹炮、加农炮,火力密度根本就无法相比,更何况还有战车,以及单兵素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问題等其他诸多因素,就算到了全国解放,**的地空协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还是不能与抗战初期的日军相比。

        所以对于后世解放战争的经验杨震可以借鉴一些,但可借鉴的地方除了东北战场的后期作战之外,大多数方面至少眼下还无从借鉴,自己现在沒有那个资本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本钱。

        至于后來苏军将领那些经历过四年浴血奋战,取得的已经到了炉火纯青地步的装甲兵作战经验,更是与自己眼下不相匹配,要想借鉴人家的作战经验,至少也得等自己有了人家那个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便出动几千辆坦克、数千架作战飞机外加上万门大口径火炮、几十万人的实力再说。

        所以杨震对这次装甲兵首次参加实战看的很重,说实在的,如果这个装甲旅真的打光了,杨震也心疼,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对于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只有通过实战去摸索并积累经验,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成长起來。

        至于坦克的补充问題,杨震相信面包会有的,就算江北的坦克生产线和技术转让的问題谈不下來,但随着今后战争的发展进程,自己军工产业的发展,总有一天可以自己制造坦克的。

        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航空工业,这是杨震早已经下定决心的,否则,他也不会拿出那么大的精力,几乎掏空了家底去选派大批的留学生去江北留学,杨震要的不仅是简单的生产仿制的能力,他的目的最终是有自己的设计与发展的能力,只是简单的邯郸学步,不是他杨震的风格。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奇文学;http://www.7thaaf.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