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的时候只要稍微一疏忽,搞不好这种坦克就直接來一个大翻身,连续行驶超过一百公里,疲惫不堪的驾驶员,就只能被人从坦克里面拽出來,这种情况别说作战了,一炮沒开人就累瘫了。

        相对于苏联战时的巨大消耗,有着各方面转交过來的德制坦克和美英援助坦克足以应对战局,以及日军与德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在从四二年起接收的四号长身管坦克,已经可以秒杀日军几乎所有新式坦克的情况之下,抗联的坦克生产,倒是不必像苏联人那样不惜工本,开足马力全力制造。

        可以针对t三四坦克各种的缺点,慢慢的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也是根据中苏两国战场,所面对的不同压力,所作出的不同选择,用杨震的话來说,饭要一口口的吃,先打牢基础,才是最急需做的,军工部门也就沒有急于投产,而是针对这种坦克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在这么一番搞下來之后,除了大致外形,主要是底盘以及火炮还与原型车相同之外,抗联自己制造的这款坦克,实际上与苏联提供原型坦克相比已经是两码回事,这种坦克人机功效恶劣的弱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少一个长途奔袭之后,驾驶员被人硬拽才能出來的情况不会在出现,虽说生产费用多少有了一些增加,但是驾驶抗联自行改进过的坦克,至少要比苏联货轻松的多了。

        当然抗联t三四坦克生产,还是到了四二年中美国人开始提供装甲钢,德国战俘协助进行改进了部分图纸和资料之后才开始进行,至少在几个月之后,展开的下一阶段会战之中,是使用不上了,甚至就连坦克炮和备用发动机,也是沒有的。

        为此次会战中,抗联预备实施的大规模装甲突击战术准备工作,颇费周折却是肯定的,主要问題就是坦克炮弹的生产与制造上,只不过杨震这个时候,还沒有料想到而已,因为苏联人如此顺利的履行协议,是抗联所有的领导人都沒有想到的。

        当然,如果说一点准备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是作为全军一号、三号的杨震和郭炳勋两个人,还是装备部长熊大缜,或是装甲兵司令员陈翰章,都沒有想到过苏联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的坦克。

        原本只做好接收百余辆,甚至是几十辆德制坦克的抗联,一下子被苏联人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辆坦克,多少搞的措手不及,无论是乘员组还是后勤保障,都沒有做对应的工作,甚至连对应的接收人员,都沒有准备充足。

        最终所有完成全训的乘员组,不仅原定留用的部分意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线部队,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t二六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能优先保证作为主要突击力量使用的两个装甲师,以及两个独立装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辆玛蒂尔达二步兵坦克组建的独立营。

        至于原本只是刚刚完成组建装甲三旅,以及几个独立坦克团虽说配齐了装备,但是合格的乘员组以及维修保障人员,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其余的装甲部队开上前线之后,只能留在后方训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奇文学;http://www.7thaaf.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