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观瞄系统,反应缓慢的射击效率,极其恶劣的人机功效,尤其是只使用两支操纵杆的驾驶方式,以及恶劣的变速箱设计,使得操纵性极差,甚至有时候驾驶员需要用扳手來敲打换挡器,才能实现换挡,都成为装甲兵不太欢迎这种坦克的原因。

        坦克开动时候巨大的噪音,在长途奔袭的情况之下,简直让乘员痛不欲生,一开动就浓烟滚滚的发动机,使得这种坦克根本就无法执行突袭任务,在抗联坦克兵眼中,驾驶这款坦克简直就是遭罪。

        原本沒有德国坦克的时候,装甲兵对于得到这种装甲厚实,火炮口径超过几乎抗联原來所有坦克的新型装备还雀跃不已,但是在作战之中,吃够了这种人机功效差到家苦头的部队,再看看配备了的德制坦克的兄弟部队,却是羡慕不已。

        相对于不受欢迎的t三四坦克來说,德国人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却是最受欢迎的,尤其是四号坦克,除了变速箱发出的噪音、夏天时候散发的热量,以及七十五毫米短管火炮太小的威力这几个缺点之外,在所有战士的眼中简直就是完美的。

        这到不能说是装甲兵在刚刚吃饱肚子的情况之下,就马上开始挑食,也不是吃完饭,扔掉碗就骂娘,只是在有了对比和挑选的情况之下,部队对一种所谓新式装备的评价与反应而已。

        苏制坦克恶劣的人机功效,导致了不受欢迎,再加上抗联关于装备调整方面的决策,使得这种坦克在抗联的生产数量,与在本国生产数量高达几万辆的产量相比,总产量可怜的只有一千多辆。

        这其中还包括使用t三四坦克底盘的,诸如自行火炮、架桥坦克等,占据了将近一半产量的变形车,就算抗联工业基础薄弱,但是在得到大批的美制装甲钢,以及苏联专家的协助之下,这么一点的坦克产量也够少的了。

        这种坦克数量过少的产量,与其说是抗联制造用來上战场厮杀的装备,还不如说是通过少量的生产和制造,让抗联学习怎么制造和设计坦克的一个锻炼阶段,其实杨震也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杨震很清楚,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不会把坦克制造原理和生产技术交给抗联的,而中国人,必须要能够获得自己的坦克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能获得來源有限的情况之下,怎么样学习制造坦克,苏联人是唯一的一个选择。

        不仅产量少,而且抗联生产的t三四型坦克与原型相比,在苏联转交过來的德国战俘中工程师的协助之下,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变速箱和操纵系统改为美式,观瞄系统采取了德式,甚至坦克中的蓄电瓶位置和充电方式都改为美式,以便减轻维修负担。

        就连炮塔结构,也按照四号j型坦克做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了原有只能装进两个乘员的小炮塔,导致乘员过于拥挤,还要兼任装填手的车长沉重的负担,整个坦克内外,已经是完全的脱胎换骨了。

        沒办法这种坦克的操纵系统,对于身体素质远不如苏联人的中国人來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很多时候,换个档都需要驾驶员手脚全部都用上,用足力气才能换一个档位,甚至时不时的还要用锤子去硬砸换挡器,才能保证那玩意顺利工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