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口径的火炮别说制造弹药了,就是看着都头疼,先不说到了战场上,手忙脚乱的后勤人员,会不会在外表大小差不多的情况之下,将这几种坦克炮弹给搞混乱了,单单就生产上的问題,都足够头疼的了。

        只要一想到使用苏制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部队,接收到的却是五十毫米炮弹,使用五十毫米坦克炮的部队,接收的却是四十毫米的英制炮弹,熊大缜就有些不寒而栗,别看这些炮弹的口径相差都不大,但是绝对不可能通用的。

        尤其是四十、四十五、五十毫米三种口径的炮弹,大小几乎都差不多,根本就是无法通用,就算四十毫米坦克炮的炮弹目前尚属充足,暂时不用生产,但是后两种口径更近的炮弹,却是最让他挠头的。

        最后还是美国人帮助他摆脱了这个困境,得知抗联坦克炮弹缺乏的问題之后,皮尔逊让美国驻苏联代表团,从苏军那里直接搞了几四号坦克使用的七十五毫米穿甲弹和高爆榴弹当做样品用飞机送回国。

        美国人的工业制造能力,与抗联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到抗联此次战役起之前,直接用飞机给抗联运來了十三万德制七十五毫米坦克炮弹,而且其中威力最大的被帽穿甲弹,占据了总数三分之一。

        同时还从为苏联人生产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弹之中,调拨了两万穿甲弹和高爆榴弹,基本上解决了抗联大口径坦克炮弹生产上的困境,并紧急为抗联调拨了一批制造穿甲弹的高性能钢材,解决了抗联在会战期间补充炮弹的原材料问題,而抗联在会战**阶段第一批投入实战德制一零五榴弹炮的炮弹,也是美国人给制造的。

        而且苏联人移交过來的这批德国坦克,也不是全部都要投入到一线作战部队,这其中一部分,除了调拨给训练基地培训乘员之外,还有一部分在抗联无法自己制造零部件的情况之下,充当捐献者。

        尽管苏联同时也转交了一批从被击毁,已经无法修复的德军坦克上,拆卸下來的零部件,比如说履带、拖带轮、负重轮,以及动机、电器设备等部件,但上了战场,谁也不敢保证这批坦克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多留下一批备用者,还是有好处的。

        这样一來,投入一线作战部队的德制坦克总数,只有苏联移交过來得三分之二,抢时间生产出來的五十毫米坦克炮弹,虽说数量上并不算很多,但是平均分配之下,也足够保证此次会战进行了。

        虽说有些手忙脚乱,而且在杨震很不情愿的情况之下,抗联目前使用的三种口径的坦克炮最终还是多了两种,但考虑到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杨震最终也沒有在追究,只是告诉熊大缜,原定更换火炮的计划不变。

        这次作战就暂时先使用原装火炮,但是战后所有的德军坦克更换火炮的计划不变,不仅仅是此次苏军缴获的德军坦克,要全部更换为苏制坦克炮,就是未來苏军转交过來的德军坦克,也要全部更换为苏式坦克炮,杨震这么做,也就意味着对熊大缜搞出的这一手默认了。

        其实杨震很清楚,四十五毫米坦克炮数量不足,无法替换下來所有的德制坦克火炮,其中也有自己很大一部分原因,甚至可以说,出现这个问題的主要得原因,就是出在自己这个全军一号的身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