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单以眼下已经完成换装的太岳军区主力三个团來看,即便在太行军区留守部队主力全部出动配合之下,甚至也很难拖住一个三十六师团,如果说拖住一部分还有比较有可能,但是要想拖住全部,几乎沒有那个可能。

        即便是这些部队之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完成换装,但与曰军真实的战斗力相比,也至少在三比一左右,也就是说至少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在配属相应炮兵的情况之下,才能与曰军一个联队的主力抗衡,即便是这样,彻底的围歼曰军一个联队也是困难的。

        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装备上的差距确占据很大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姓的,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在部队的训练与指挥员的素质上,部队扩编速度过快,作战素质与指挥员的能力,都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很多人在作战的时候还在用内战时期的战术和思维,与强悍的多的曰军作战,在加上装备与弹药的匮乏,也使得部队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军只有一个沒有几发炮弹的炮兵团,大部分的部队只有一两门迫击炮,甚至压根就一门炮都沒有。

        即便那些有炮的部队,加在一起也沒有几发炮弹,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想展开步炮协同训练,也沒有那个可能,有限的炮弹,作战都不够用,那里还能拿出來用于训练,而且炮兵人才奇缺,很多部队即便缴获了炮,也因为炮弹无补充以及沒有人会用,也只能销毁或是埋起來,而且与作风凶悍的曰军作战,缴获火炮的时候并不多。

        而此时的曰军无论是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还是士兵的作战能力,都正处于一个巅峰时期,两军相对比较,除了都不怕死之外,无论是单兵作战素质,还是指挥员的能力,都相差太大,更何况曰军除了装备之外,其协同作战能力,远远的高于中国所有的武装。

        这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己看轻自己,这就是实实在在是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的真实写照,敌我双方差的不仅仅是武器,还有整个的战术运用、各级指挥员的素质,以及部队整体战斗力上的差别。

        即便是装备好的多的国民政斧正规军,也经常甚至出现一个军的中[***]队,即便是在有炮兵的配合之下,也很难能歼灭曰军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再加上曰军快速增援的能力与反应,按照原來的历史走向,抗战期间无论是国共都未能歼灭曰军一个联队。

        而装备、补给更差的十八集团军部队,面对曰军的时候作战更加吃力,甚至出现了在去年的百团大战之中关家脑一战,十八集团军总部集中了两个旅另数个团的兵力,也未能歼灭曰军一个大队的战例,这种除了装备上的差距之外,更多的是各级指挥员的能力上和部队在作战素质上的差距。

        看清自己,并不是等于看轻自己,更不是畏敌避战,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与曰军真实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而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寻找到更有利的战术,去与敌人作战,才是一个高级指挥员最应该做的事情。

        更何况除了太岳和晋绥两地之外,其余的各部老部队大多已经编入挺进军北上,留下的部队,除了作为骨干的部队之外,大部分都是新升级的部队为主,这些新部队战斗力与素质,与老部队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的扩大,更何况曰军还有航空兵、装甲兵与骑兵,可以与之配合作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