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杨震看了看地图后,微微皱了皱眉头道:“不过除了前郭一线的部队之外,由于王光宇要迂回外蒙,由太平岭一线南下的四师和十七师也需要一个人去指挥,那里选派谁去为好。”

        “四师和十七师负责正面对五十一师团的作战行动,姚儿河以南地形又相对复杂,他们除了要完成自身的攻击任务之外,还要掩护王光宇的侧翼迂回行动,沒有一个得力的人指挥,恐怕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听罢杨震的担心,郭邴勋琢磨了一下后道:“一号,这样,我们总部现在已经迁移到了哈尔滨,我看双城一线的杜开山所部行动,完全可以由总部直接指挥,不如将杜开山调到阿尔山,指挥四师和十七师的攻势。”

        “或是抽调东线的刘长顺、王效明两个人中的一个,将王效明在五常的作战任务,交由杜开山统一指挥,或是将刘长顺在宁安一线发起的攻势,交由在珲春、图们一线的陶净菲统一指挥。”

        “刘长顺在宁安的作战任务,主要是切断曰军部署在蛟河、汪清、图们一线的十二师团与舒兰、吉林的曰军联系,并配合陶净菲在图们、汪清的作战,他这里完全可以交给王效明或是陶净菲两个人中的一个指挥,我看可以在杜开山、刘长顺两个人中选择一个比较恰当。”

        对于郭邴勋提出的这几个人选,杨震仔细思索了一下后道:“刘长顺不行,那边的战斗在关系到我们此次会战最大作战目标能否实现的最关键地域,打好了不仅可以牵制五十一师团不能东调,还可以减轻王光宇在进入东乌珠穆沁地区后的压力。”

        “那里又处于大兴安岭南坡地带地形复杂,战斗又是主要以攻坚为主,作为指挥员,随机应变能力必须要强,刘长顺本身攻坚能力差了一些,应变能力与杜开山相比更是差的很多,在南兴安那种地形之下,面对曰军一个师团,他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的。”

        杨震的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而实际上郭邴勋也不认为刘长顺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刘长顺在指挥上相对于其他纵队一级的干部來说,作风相对保守,不仅与他同期的王光宇、杜开山相比,战斗作风不够硬朗,就是与由政工改行的陶净菲相比也差一些。

        不过相对于攻守兼备的王光宇,战术多变、猛打猛冲的杜开山,战场适应能力极强、的王效明,还有风格硬朗,局势越复杂越能打出精彩的陈翰章,局面越是恶劣,越是坚忍不拔的陶净菲,刘长顺更擅长于防守,现在的南兴安一线的情况,并不适合刘长顺本人的战斗风格,在郭邴勋看來,最适合的人选应该是杜开山或是陶净菲两人选择其一。

        但在综合考虑各个战线目前的情况來看,这个人选最适合的却正是任务相对较轻的刘长顺,而且在目前战役已经全线展开,原來在宁安正面与曰军对峙的牡丹江军分区司令员马春生,已经完成配合情报部迷惑曰军的任务。

        调走刘长顺之后,对战场极为熟悉的马春生完全可以接替刘长顺指挥,而不会引起部队的波动,但刘长顺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稍弱,在作战风格上过于保守,这一点又多少让他有些担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