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为提高中级干部,尤其是团营职干部军政素养,专门用来轮训全军团营职干部的中级干部培训班,是杨震与郭邴勋商议后决定成立的。全军所有预提副团职以上干部,营职干部都必须要经过两个月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会被正式下达任职命令。

        这个培训班主要的课程是以日军陆军大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教材为主要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的步炮协同、野战防空、团营级防御与进攻战术、部队日常管理、游击战术、还有一些基本的马列主义等一系列的课程。虽说课程并不算重,但对于这些干部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其教官除了关内调过来的抗大有限的几名教员之外,还有争取过来专门主讲日军联队级战术、步炮协同战术的几名日军陆军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仅包括一名操着流利中国话的副联队长、两名大队长,甚至还有一名曾经在陆军大学担任过讲师的师团级中佐作战参谋。

        杨震说的没有错,这些大阪兵虽然贪生怕死,也过于贪财了些,但其军事素养在日军近似残酷的严格培训之下,还是极为扎实的。尤其是团一级的战术素养,其水平在整个世界上来说也是一流。

        在面对要么下煤矿去做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苦役,完不成工作定量还要挨饿。要么按照自己在日军中的级别拿相同工资当讲师,还享受一些待遇的这个选择面前,这几个在第四师团的军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去当讲师。

        反正也就是在课堂上当个老师教教课而已,又不是上战场与自己的同胞拼命。即能改变自己在战俘营中的生活,不用去干苦力还能拿到工资,何乐而不为?虽说管制的严格了些,除了设定的范围之内,什么地方都不让去,但总比挨累受饿强得多。

        至于那些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在战场之上让他们的同胞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那就是不是他们现在考虑的事情了。与他们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一些炮兵、装甲、防空等杨震所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干军官。

        有些本来打算还硬到底的日军战俘,在被拉到鹤立的煤矿体验了一把其他师团被俘日军的生活后,大部分第四师团的日军战俘都坚决的选择拿工资,为对手效力的做法。对于第四师团被俘的军官和技术人员来说,怎么样才能在战俘营中生活的更舒服一些,才是他们现在考虑的。

        除了这几个在中级干部培训班当教员的中级日军军官之外,在专门培养连排级干部的教导团中也有八名日军军官担任战术教员。当然杨震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更不强迫这些日军战俘接受。他只挑选参谋、炮兵、装甲、防化、防空以及自愿原则选拔出部分军官充当教员。

        至于其他的在他眼中没有用的那些普通的士兵和军官,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让他们自己的劳动来弥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以及为自己参与屠杀中国人民的行为赎罪,这是杨震的一贯思维方式。

        而与北野高津一起投降的那些日军军官和士兵,为了保密更是被发配到汤原西部的一个最偏远,也是看守最严密的煤窑去挖煤。甚至为了保守野村岩的秘密,其在日军战俘内部的知情者则全部被秘密处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