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杨震还在部队发起了节约运动,从自身做起,号召每一个战士都要在每一个结余部分津贴,捐献给学校。在学校建起之后,利用节约下来的钱,为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了专门从江北进口了体育器材和乐器。

        杨震投入的热情很高,但受制于思维上的不同,他想的并不是很长远。他只考虑到中小学的学生复课,以及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失学。但对那些正在上高中或是临近高中毕业学生今后的出路却没有考虑过、。

        而在这方面,作为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总指挥总指挥和东北工委主任的李延禄要考虑的比他长远的多。在攻占佳木斯后,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伪满佳木斯师范学校和医学专科学校继续开课之外。

        两个人在仔细商议后,与江北经过艰苦的谈判,争取到了每年一定数量的由对方提供部分奖学金的留学生数额的指标。除了适龄的烈士子女之外,东北局将从年底开始,从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之中选拔一百二十名学生赴江北留学。

        不过这个决议虽然是东北局做出的,但是在最后敲定的时候却因为杨震知道后,横插了一杠子而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江北的意思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留学生按照文理四六比的比例,在完成半年的预科学习后,经过考试分别进入莫斯科大学、明斯克大学、基辅大学、列宁格勒工学院、斯大林格勒工学院学习相应法律、文学、翻译等文科专业,以及化学、动力等理科专业。

        而杨震却坚持除了莫斯科以及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地区的大学之外,欧洲地区的大学一个不去。要么就在远东地区就近选择大学,要么就这两个地方。其他的那也不去。杨震这个态度不仅将江北搞糊涂了,就连总指挥与李延禄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江北虽然再三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地区的大学教学水平普遍要高于远东地区。而且推荐的都是著名的综合类大学。如基辅大学和明斯克大学,以及列宁格勒的工学院在苏联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著名大学。但无论江北怎么劝说,杨震就是不为所动。

        最后经过反复商议,江北最终同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医科大学、伊尔库茨克工学院、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为这批学生开办一批留学班。学习根据地内奇缺的医疗、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化学等专门人才。

        而这三个大学中的两个,还是第一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尤其是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所在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是严禁一切外国人进入的。

        当然,对于江北极力推荐的欧洲的学校,杨震也多少给了些面子,选择了莫斯科财经学院和莫斯科农学院各培养十名学生,莫斯科航空学院培养四十名学生。至于江北推荐的列宁格勒工学院、基辅大学等位于未来苏德主战场上那些著名学院,杨震一个都没有选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