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枪支本身设计采用的七点二毫米间型枪弹没有,只能使用改造的日制七点七毫米重机枪弹代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武器的使用,也会带来影响。所以杨震压根就没有打算大量生产。杨震心,等真正有条件了,要大规模换装的是后世的八一式自动步枪,而不是ak四十七。

        说到这里,杨震才现自己居然跑题了。自己应该是想法解释为什么这两种武器自己不是给自己设计的,而是用来向北面那个邻居交换物资。

        想了想,杨震道:“我之所以要设计出这两种武器,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武器虽然不适合我们现使用,但对于苏联人来说,却是很适合。要知道,对于苏联人来说,他们重视的是火力的密集而不是精确。”

        “当然,他们的莫辛纳干式步枪的精也是极佳的,并不比一贯讲究精确射击的三八式差。但是对于一场战斗来说,决定胜负的不单单是步枪的射击精。单位时间火力的投放程,是一个取胜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除了我们与日本人进行的这场低水平的战争之外,任何达国家都不会再有这种单纯的地面战为主,甚至步兵武器主导的战争。而是空地一体化,以有大量空掩护的装甲兵为主要突击力量,以单位火力投放的密集为取胜的一个标准。”

        “实际上目前各国装备的手动步枪的射程远近,对于现的战斗来说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了。除了少量的狙击步枪之外,就算你的步兵培养的再精锐,单兵的射击准确再高,但大多数情况之下,目视的直线射击距离也不会超过三米。也就是说,现我们使用的步枪弹的威力有些过剩了。”

        “现代战争与过去不同,对资源与人力的消耗绝对是巨大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步枪手要达到精确射击,需要长时间的培训。但是他所使用的步枪虽然标尺射程有几千米,但他却只能看清楚几米的距离。而战时,又不可能有时间去耐心的培养这些士兵。”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是步枪手的培训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战时又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对兵进行培训。这个兵之前可能是农夫、可能是学生、可能是工人,他可能会干的很多,但是却是没有用过枪,对于枪支的使用是一窍不通。”

        “而原来装备的步枪虽然射程远,但是射速慢,熟练使用又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战时,步枪的实际需要的射程又没有那么远,也根本达不到那么远。这怎么办?我设计的这种步枪,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刚刚也说过,现代战争强调的是火力的密集。冲锋枪的射程太近,而全装药的步枪后坐力过大,一旦采取自动射击方式,全自动射击时无法有效的控制枪枝的跳动和后座力的撞击。若是像轻机枪一样加重枪管以及采取两脚架,又过于笨重了,无法作为步兵大量使用的武器。”

        “我射击这种步枪三米之内,精还是可以。而且使用简单,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使用。他的火力密集,三米之内,完全可以压制到对方十几支手动步枪。。至于三米之外,不是还用轻重机枪吗?”

        “小鬼子抠门,因为补给方面,以及战术思想方面过于落后的问题,而过于讲究射击的精确以及节约弹药。但别的国家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都想方设法提高武器的射速。尤其是资源非常丰富的老大哥,他们的生产能力是恐怖的,完全可以满足对这种武器的消耗。我想这款步枪对于老大哥来说会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