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后来各项优抚政策落实到了实处,当兵走的人家优抚粮按月放不说,数量与质量也绝对都是一流。每个月每家还给三斤肉、一斤糖。分地的时候,军属优先挑选好地,配给的牲口都是好的。
而你家的地全部都地方干部组织互助会帮助种,甚至家里面有直系亲属生了孩子,还优先配给十斤鸡蛋等一系列优抚都让大家亲眼看到了,才慢慢的改变了征兵困难的局面。
而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的是杨震不断的胜仗,让老姓真的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胜日军的希望。打了胜仗,参了军的人不用担心家里面被日军报复,不用担心因为支援了抗战被日军成沟的屠杀。老姓参军的热情才真正的高涨起来。
等到战役后期,杨震趁胜起佳木斯会战的时候,仅仅两天的时间就不足十万人口的汤原县内就动员了近一万人编成了十个民兵团。后来横扫三江地区的时候,至少有千人被直接编进了部队。
对于杨震和他的部队来说,打胜仗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了胜仗,一切都是空的。不断的胜仗之下,受鼓舞的不仅仅是部队的士气,还有曾经心若死灰的民心。而后方的减租减息工作也伴随着这场后世被称为秋季会战的胜利而顺利的开展。
当然这都是后来的话,至少现杨震还为补充兵员头疼。除了各种征兵方法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之外,杨震甚至将萝北、绥滨、鹤立几个较大的县城所有的要饭花子,大大小小寺庙之的和尚只要适龄,就全部统统的拉出来补充部队。
不管怎么说,什么手段都用上的情况之下,好赖战役全面展开之前,又组建了十个作为后备兵员的**团。只是知道除了抓兵之外,并无其他办法的情况的总指挥得知他那几手征兵办法后,除了骂他两句缺德之外,又能如何?
国人的老传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尤其现国破山河的情况之下,愿意当兵的人就少了。谁愿意冒着被日军报复的危险,去眼下日军还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参军?
知道杨震也是迫不得已,被形势所逼的总指挥,也只能带着已经组建完毕的东北局班子,两部大功率电台先行北上。抵达杨震为东北局选定的地址萝北县的凤翔镇,为杨震擦屁股。实际上形势日益紧张,杨震原定于八月末举行的婚礼已经无法举行了。
除了杨震每天上一线阵地观察敌情,分析方面情报,组建补充部队忙的根本就无法分身外。身为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婷,也忙着调集粮食、被服,以及大批的医疗器材随军行动,为瞎子都已经嗅出气氛的大战做准备,也忙的不可开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