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认为只要说服了郭炳勋,丢掉那些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手创立了抗联高效而又简练的司令部体系,以及扎实参谋工作的郭炳勋,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办好一所合成指挥军校,杨震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搞定了郭炳勋,杨震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那几个秘密计划上。至于朝鲜战场方面,他也只是坐镇后方,而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此刻就算杜开山调动了他可以调动的大部分兵力,但整个朝鲜战场依旧只能算是局部战场。

        至少在朝鲜军的主力全部投入进来之前,整体的规模也最多就算是一个集团军级别的。杨震认为杜开山的能力,至少现在看还是应对有余。所以杨震没有亲临朝鲜战场指挥,而是就坐镇在后方注视。

        而在关内战场,准备了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江淮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全面打响。抗联入关部队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一部,并山东军区大部,在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北军区主力,以及活动在豫东的新四军五师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淮河防线发起全线攻击。

        在此次战役之中,林总表现了他一贯缜密的心思。在战前就不断的出动侦察部队,在新四军淮南和苏中军区的配合之下,对淮南日军防御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以弥补空中侦察的不足。同时在战场部署的时候,也详细的考虑到了地形上的特点。

        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较适合坦克突击作战的东线为主。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部署是中规中矩的。不过杨震也清楚,以林总自身的指挥风格,他绝对不会采取这种平庸的战术部署。否则在部署阶段,也不会多次来东北取经。

        不仅要走了自己指挥坦克集群的经验,还要走了抗联总部总结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大规模装甲部队使用的经验,以及一些特殊战例。还要走了陈翰章,这个抗联最好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对林总究竟暗藏了什么手段,杨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战役全面拉开帷幕后,林总亲自指挥的一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外加五个坦克团,并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十一个步兵师,外加山东军区四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率先于涟水、阜宁正面发起强渡眼下作战。

        涟水、阜宁一线正面的率先打响,也正式拉开了此次江淮战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之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反复突击。作为第一波强渡部队的五个步兵师,在山东军区一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于涟水正面打开一个十五公里长的缺口。

        当然这段河道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黄河,自七年前花园口决堤,黄河沿着颍河与涡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后,这段河道已经成为黄河河道。此次江淮战役至少在东线,称之为黄淮作战更应该恰当一些。

        眼下正值枯水期,在加上洪泽湖的分水作用,这段黄河夺淮后的河道水量并不大,河面也不算太宽。林总选择这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倒也算是中规中矩。相对于西线来说,集中了主要力量东线的突破口,打开的速度要快的多。

        在东线率先打开缺口之后,林总除了命令第一波登陆部队立即向纵深发展之外。快速的投入后续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向两翼展开以扩大滩头阵地。同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向南岸调动了部分炮兵部队。

        经过十八小时的激战,在第一批渡河装甲六旅的掩护之下。第一轮强渡的部队经过苦战,先后打退日军十余次反突击。相继收复淮河下游南岸重镇涟水、阜宁,并在淮河南岸建立起一个纵深三十余公里,南北百余公里的滩头阵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