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还处在准备阶段的情况之下,为了策应和支援淮南和苏中两大根据地,与日军几乎是持续不断的扫荡作战。抗联调往关内战场的航空兵,不顾一场大战后的疲劳,率先结束休整投入战斗。

        不断的给两大根据地空投弹药和物资,同时出动攻击机群,对日军出动的扫荡部队,实施空中火力打击。但地面作战,却是暂时还无法发起。调往淮河以北的部队,眼下能做的就是不断对淮河以南日军阵地,实施火力打击。

        同时在淮河以北大量调动兵力虚张声势,以将大部日军牵制在淮河沿线。但对于中央下一步准备发起的江淮战役,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林总依旧很慎重。江淮地带不是东北,那里水网纵横,河道密如蜘蛛网。

        再加上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大量来水无处宣泄,整个淮南地区到处都是湖泊。在这种地形之下,抗联的重装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对于林总来说顾虑很深。

        而整个淮河沿线的情况也相当的复杂,寿县以西的地区是重庆方面新成立的第十战区,驻扎有桂系的主力一个集团军,以及川军和东北军各一个集团军。同时皖东地区,情况也相对复杂的多。

        两国三方搅在一起,如果采取河北战场那种大范围的迂回穿插战术,搞不好会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形势。如果选择苏北进行突击河网又过于密集的同时,日军主要的兵力和火力,也都部署在这个方向。

        为此在战役准备阶段林总不断的飞东北,与杨震对中央下一步作战态势,进行研究与商讨。自身都一头烂账的杨震,对于林总这个自己回到这个时代第二个导师,特别还是军事上的导师,也只能打点起精神来一起探讨。

        整个江淮作战所面临的大河小河多如牛毛,河网密布的地形,对于杨震来说也是第一次。虽说在河北作战以及辽中战场,抗联也面对过的河流密集地带。但像江淮地区这么河流这么密集的地方,他也是首次经历。

        相对于地形上好一些,但三方纠缠在一起,形势相对复杂的皖东来说,林总制定主攻方向的苏北河道更多。甚至盐城以南地区,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不动用装甲部队,势必会影响到部队的突击速度。如果动用装甲部队,这一战场在地形上又存在着大量的制约因素。

        在研究良久,杨震认为还是应该动用坦克部队。但是要给装甲部队配备大量的工兵,以及架桥的工具。杨震建议如果选择苏北作为突破口,那么可以给每辆坦克都携带一定的架桥工具。

        同时在投入的坦克之中,可以选择以美制的M三、M五轻型坦克,以及英制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德制的三号坦克,这些轻型坦克以及整体重量没有那么大的坦克。将最重的四号和T三四坦克作为二线梯队。

        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杨震慎重的建议林总,还是不要选择苏北一个方向为主攻方向,应该采取东西并进、两翼突击、向心攻击的战术。如果在选择皖东作为突击方向有顾虑的话吗,那么可以将西线的主攻方向,放在日军眼下重点布防的淮南铁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