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番争吵之下,杨震最终有条件的答应了苏联人提出的这个数字,并且同意将抗联库存的苏制轻武器之中,主要是当年缴获外蒙军队武器装备之中,挑选可用的翻新后转交给苏联方面。

        作为补偿,苏联方面则同意削减一部分粮食的供应量,以缓解抗联承受的经济上压力。但是在煤炭的供应数量,苏联人却拒绝做任何的削减。不过苏联人也同意,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抗联棉花的供应量。

        而对于苏联人,这种时不时搞出来一些动作的做法,也相当头疼的美国方面,则答应安排加拿大的兵工厂,在四三年下半年之前,为抗联再生产三万支勃朗宁一九三五手枪,以及提供一部分九毫米冲锋枪弹。

        同时提供一批美英在北非战场上的战利品,主要是机枪和冲锋枪,以及相对应的弹药。外加两万条卡宾枪,以及六百万发卡宾枪弹。抗联为苏联人生产的所有武器,所需的军工原料和设备都由美国人提供。

        而且这批武器和物资,不计算在抗联的援助份额上,都算在苏联人的头上。也就是说这次交易是苏联人提供原料,由东北为其生产和制造,他们所急需的轻武器。虽说东北方面占用了部分已经很紧张的产能,但是毕竟也换回来了一部分的机器设备。

        不过虽说美国那位驻苏军事代表团长,对杨震不要他用美制汤姆生冲锋枪,补充将自己冲锋枪提供给苏联人后留下缺口的建议。却要二手德制冲锋枪的建议,多少有些大惑不解。但美国人的慷慨,最终还是缓解了当时尴尬的情况。

        在这个协议之下抗联将原有的库存,全部转交给了苏联方面。中央也电令换装的各大军区,将抗联提供的自行制造的冲锋枪,又全部收缴了上来运回东北翻新,上交之后留下的空缺等待苏联人转交的德制冲锋枪重新补充。

        抗联自己除了前十个师装备的冲锋枪,以及留下作为应急储备的总共四千支之外,其余的已经在美国人答应的卡宾枪和手枪到位之后,在四三年上半年连同库存,全部移交给了苏联人。这次移交给山东军区的两千支自己制造的冲锋枪,可以说已经是抗联最后的库存了。

        除了留下部分自用之外,将所有库存的七点六二毫米手枪弹,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除了十个师还保留一部分自行制造的冲锋枪之外,抗联部队从十一师开始到新组建的部队,原来装备的炮兵等非一线作战人员,则普遍更换了德制冲锋枪。

        到了此次会战之前,除了山东军区还有一部分抗联制造的冲锋枪之外。整个关内部队装备的冲锋枪,已经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德制冲锋枪。而且整个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主力部队已经全部的德式化,原有日械与汉阳造一类的老枪也已经彻底淘汰。

        用军委的那位代参谋长的话来说,重庆方面从中原大战之后,到七七事变之前苦心经营,搞了近十年的所谓德械师。结果除了钢盔和水壶之外,武器装备最多只能在口径上,称之为德械。

        眼下装备最差的十八集团军,几乎所有的主力部队,反倒是借光成了真正的德械师。除了钢盔是美制英式,以及身上的军装之外。轻武器除了部分国造马克沁重机枪之外,基本上都已经清一色的德械化,就连重武器也配备了一部分德国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