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杨震提出的从晋西北,为晋北抗联参战部队筹集一部分粮食和畜力的问題,老总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个问題交给了晋绥边区政府去统筹安排。究竟能够拿出多少粮食來,他们这些地主最清楚。

        但老总也告诉杨震,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在经历过去年日军秋冬两季连续大扫荡之后,眼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的晋西北根据地,能筹措出來的粮食恐怕很有限。别说面粉等细粮,就是小米、高粱和玉米,恐怕能提供的数量都不会很多。

        原本晋西北粮食产量,除了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之外,其余的诸县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尚有余力外销。但自抗战爆发以來,经过日军多次轮番的大扫荡以及反复拉锯,粮食产量下降很快。

        尽管在去年经过下苦心,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晋绥边区的粮食产量已经开始回升。但去年日军大扫荡,粮食被抢走和烧毁的数量极大。尤其是秋季日军的大扫荡,几个主要粮食产地的县损失犹大。

        自开春以來根据地很多农民,就连高粱和小米都吃不上,更别莜麦面等一些晋西北传统的细粮。日常生活,只能以黑豆为主食。就是晋绥军区和边区政府,也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甚至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和部队,只能以黑豆作为主食。

        听到老总的这番话,杨震长时间的沉默不语。良久才道:“老总,粮食的问題不解决,这战斗力就无法保障。我们在归绥和集宁两次作战,的确缴获了大批的粮食。但是归绥缴获的粮食,已经调拨给了晋绥军区出关的部队。”

        “而集宁缴获的粮食,眼下看还能维持一个星期。时间再长一些,就很难负担了。而且随着战事的进展,整个晋北战场还要持续投入兵力。随着兵力的增加,集宁缴获的粮食维持的时间也越來越短。”

        “我也知道晋西北现在很困难,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只能保证弹药的运输,实在无力兼顾粮食的保障。我们要求的不多,一千吨的粗粮就可以。实在不行,五百吨也是可以的。至于剩下的,我们在想办法从东北调运。”

        对于杨震的要求,老总皱了皱眉头,转过头看了看身边同样紧皱着眉头的晋绥边区政府主席,两人却是不约而同的都摇了摇头。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一千吨的粮食就等于近两万石粮食。这个数字虽说不多,但现在的晋西北的确有些拿不出來。

        一百二十斤是一石,这一千吨粮食就是一万七千多石。如果放在抗战前,这些粮食不成问題。就是放在前年别说一万七千多石粮食对晋西北來说,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題。就是再翻上一番,也不算是太大的负担。

        但是在眼下,经历过去年轮番多次大扫荡。再加上去年冬季撤到晋西北休整,直到此次作战前才撤离的冀中军区部队使用,以及负担边区政府党政军粮食供应,这个数字却是实打实的有些难以负担。

        只是杨震说的也的确是实情,此次作战大同距离北满千里之遥。在满足弹药运输之后,在想调运满足大量部队所需的大批粮食也的确相当的困难。更何况不仅仅是晋北战场上抗联所需的粮食,还有正在察南作战的挺进军所需粮食,也需要从东北调运。

        日军华北方面军坚壁清野做的远比关东军出色,挺进军所占领的地区,几乎无任何的粮食储备。在本身察南粮食产量就不多的情况之下,在本地筹措的粮食,只能满足部分的需要,大部分的粮食还是需要东北支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