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相比,正面作战甚至是应变能力极为缺乏。让其掌握全局可以,但是不能让其负全责,尤其是军事斗争上。新四军的情况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他对军事主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才是导致这次悲剧的最终原因。

        正因为如此,杨震在被调往皖南之前,曾经再三要求中央恢复那位军长失去已久的党籍。虽然增补其为军分会副书记的要求,中央没有同意。但是至少可以改变这位军长,在新四军中相对孤立,不被信任的方面。

        那个人虽然已经调走,但是作为新四军的组织者与创建者之一。加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其行事作风,给整个新四军打上的烙印太多了。如果不恢复军长的党籍,即便有自己的全力支持,在工作中始终是被动。

        杨震一向认为,如果在皖南事变之中,那位已经被架空,失去了战场决策权,但能力却是极强的军长若是能真正的指挥部队。虽然损失不能完全的避免,但是全军覆灭的结局应该不会出现。

        所以在中央要求杨震实际负起军事指挥责任的时候,杨震以自己对皖南部队战斗力不了解为由再三争取军事上还是由军长负责,战场上的决心还有由军长下,自己还是只起一个把握大局的作用为好。

        只是杨震对于这位北伐名将出身的军长信任,但这位也许是之前受到的打击太多,军长明显却是因为某些原因而显得有些不太领情。也是,在那种被孤立以及不被信任的不正常环境之下工作了数年,换了谁也不会在短时间之内便对另外一个人充分的信任。

        杨震的话音落下,军长却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点头道:“政委,就按照你的意见办。选择走茂林至溧阳一线。但这段时间我要同第三战区交涉,整个的军事准备工作还需要政委来主持大局。”

        看着仍旧显得有些拘束的军长,杨震却是微微摇了摇头。他知道这位北伐名将在这几年被有意无意的孤立,弄的已经对任何人不抱任何希望了,已经养成了说话谨慎的习惯。对于军长的表现,杨震只能苦笑道:“希夷同志,你是军事主官,军事斗争以你为主这是中央的意见。”

        “你的党籍已经恢复,虽然目前还没有党内职务,但你是中央承认的军事主官。所以军事部署要以你为主。这样,我们两个分一下工。你主管军事准备以及北撤后的军事指挥,我管其他的。这才是军政主官应该有的正确分工吗。”

        “希夷同志,我想我应该再和您说一遍。您是中央任命的新四军军长,中央对您始终是信任的。之前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中央是并不同意的。这一点我想您应该清楚。中央之所以一直没有调整新四军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是出于全局考虑的。”

        “对于这些年因为您的特殊身份,让您受了一点的委屈中央一直都很清楚,我也知道一些。但人活在世上又岂会像量体裁衣那样简单事事如人意您的年纪长我很多,在您的面前,我甚至只能作为晚辈。这个道理,我想我不说您也知道。”

        “希夷同志,作为与您搭档的同志、战友,尽管只是临时,但我希望您早日从过去的阴影之中走出来能重新振作起来。让我这个后辈,能够重新的领略当年横扫北洋军阀,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名将的风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