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丘的仁义之理,我不置可否。

        仁义仁义,说的好听。

        仁者,裂分为二也;义者,陷头于胸也。

        莫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仁义」二字害了性命?

        远的不说,就说前些年,一生都活在「仁义」二字里的的宋国国君子兹甫。

        年幼时,子兹甫在父亲宋桓公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子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礼制啊。”

        为了躲避兹甫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于是继承大统,成为了襄公。

        襄王十三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

        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