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办学之盛况,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诚可谓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视科举,按照他的计划,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但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非要经过科举,如国子监学子考核通过后便可出任官员。

        大明也因此施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也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必须先人学校进学,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

        只是不同时期,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比如永乐帝朱老四,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此而言实际上是五级。

        通过院试后取得秀才身份,又称为生员、茂才,第一名称之为案首。

        考中秀才的学子便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向县官提出建议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